闻风而动 聚势赋能
——我省加速风电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
图为太重集团为内蒙古某风场提供的25台2MW风力发电机组。
——我省加速风电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
图为太重集团为内蒙古某风场提供的25台2MW风力发电机组。
草原辽阔,风机飞旋。3月20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格日乐乌日希勒风电场上,25架镌刻着“TZ”印记的风机昂首挺立。随着白色叶片缓缓转动,绿色电能通过16.7km的架空送出线路,经格锡线接入锡西开关站,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
作为太重集团首个自有风电场,占地10平方公里的格日乐乌日希勒风电场一期工程于2021年8月建成投产开始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发电量已达1.3亿千瓦时。“3月份风力升级,这里所有机组高效运转,满负荷工作。”长期驻扎在此的太重(察右中旗)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格日乐风电场主办梁开彪充满干劲。
从最初的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从风电齿轮箱、主轴、塔筒零部件到风电场开发运营,太重集团深耕风电领域多年,逐步形成了山西新能源风电智能制造基地、内蒙古主机制造基地和天津主机组装制造基地三大新能源生产基地,不仅在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具备了独立进行风电项目EPC总承包建设和运营的能力,可根据风电场风资源情况匹配不同的风轮直径和轮毂高度,成长为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去年5月份以来,全省推行“链长”工作机制,我省风电装备产业链以“链主”企业太重集团为核心,牵引各重点企业合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初步形成以太重整机制造为引领,发电机、齿轮箱、主轴、法兰、塔筒等配套产品同步发展的产业链体系。
强化上下游协作 推动产业链全面升级改造
“抓住政策窗口期和市场机遇期,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共同提升我省产业链综合竞争力;在风电整机、叶片研发和制造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月16日,山西省风电装备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会在太重集团召开,14家“链上”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品技术推介,完成了11项产业链供需合作、2项招商引资协议的签订。省能源局、省工信厅、省投促局、省综改示范区,风电装备产业链“链主”“链核”“链上”企业代表等70余人深入交流。
作为“链主”企业,太重集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已多次承办相关对接会。
当前,在我省风电装备产业链上,以中车永济、汾西重工、定襄法兰生产基地、离石电缆等为重点的上游企业,已具有风力发电机5000台、风电齿轮箱6000台、塔筒25万吨、风电锻件主轴1000支、风电锻件30万吨、35千伏及以下系列电力电缆的制造能力;以太重集团为重点的中游企业,具有风电整机1500台制造能力。
“链主”既要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中不掉链子,还要有适应市场标准的高端设备做支撑。“这是16MW风电齿轮箱试验台,是目前行业一流的风电齿轮箱测试台”“这里的三坐标检测中心,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几何检测中心”“这条齿圈柔性生产线,是目前国内风电齿轮箱制造厂商中最先进的”……3月14日,太重新能源公司加工部主管徐博向来访者介绍车间里的“宝贝”时,如数家珍。
置身新能源公司车间,崭新的高精度设备让人眼前一亮,工人操作电脑,便可迅速准确设置生产环节的关键数据,为风电精密构件把好质量关。高大上的设备让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近期给用户提供的50套风电配套产品,全部一次性交检合格,精度高、周期短、质量好。
“面对即将启动的200余台半直驱风电齿轮箱订单,我们成竹在胸。”徐博对太重在风电装备产业链中发挥更大作用充满信心。
全方位提升制造实力,太重集团在新能源板块不断加大投资,对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工厂进行升级改造,具备了全系列海上和陆上风机制造能力,机型涵盖16MW以下全系列风电机组,已形成年产1500台风电整机、6000台风电齿轮箱及6万吨塔筒的产能,可满足1000万千瓦/年风电装机需求。
拥有核心装备是风电施工的关键。风电装备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中游为风电整机制造,下游为风电场建设、运营和后市场服务。为全面落实全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会议精神,太重集团以“资源开发”为产业链基础,以“产业链建设、对外合作”为产业链核心,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园区建设”为产业链承载产业发展路径,正努力形成“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产业发展格局。
专家指出,我省风电装备产业链仍处在培育发展阶段,存在产业发展不均衡状况,需在强链、补链、延链各个环节持续发力,共同促进产业链、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之“链”,既是业务链,更是责任链。下一步,太重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诚合作,实现全产业链合作共赢、成链集群发展,为打造“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加快创新步伐 奋力攻坚风电装备关键技术
“公司同期开发了三种新机型,其中一种我们已经组装完成并发到实验风电场进行测试,另两种机型将于近期完成总装试车。”3月10日,在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装备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对公司8MW和10MW风电机组进行总装,为风机轮毂安装螺栓的装配师傅王静豪边操作边介绍道。
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把准研发方向,加快推出衍生机型。王静豪口中的三款风电机组新产品,正是太重集团作为“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发展取得的新成果。近期,集团依托“一重点、一中心、多基地”技术研发体系,本部技术中心与太重(上海)研发中心协同联动,紧锣密鼓地推进多个风场共百万千瓦风电建设项目。
为提高设计效率,太重集团坚持以“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为导向,按照“前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国产化、智能化、人性化、绿色化、轻量化”的“三性五化”新产品开发目标,多次派出团队前往项目现场实地踏勘,充分采集环境、地形、植被等实际情况数据,反复确认设计制造的关键指标,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下一步,将继续开发陆上高塔筒、大叶轮风电机组及海上16MW级别风电机组,为推动全省绿色能源装备技术升级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唯有不断创新,方能自立自强;唯有自身强大,方能引众前行。2022年,太重集团全年研发投入11.2亿元,围绕陆上低风速和海上大功率风机开展技术研究。在技术研发、质量攻关、工艺突破上成立SBU团队,全力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效。作为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太重集团已具备了全系列风机设计能力,开发了极具竞争力的、涵盖16MW以下全系列风电机组,拥有工程机械、风电吊装船、海上升压站等全系列配套产品。
此外,太重集团还积极打造国家级风电装备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风电主控核心控制算法等技术瓶颈,推动机组轻量化、标准化设计,积极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精准对接,推进校企共建实验室,打造了跨省际创新平台,为提高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数十年的发展与积淀,让太重集团和太重人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
“只要风叶不停转,我们就不会停下逐梦的脚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太重集团技术中心风电领域高级工程师朱少辉的心声,折射出企业深耕风电装备产业领域的决心,传递出对山西推动风电装备产业链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发挥“链主”优势 带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太重集团加速推动风电场开发运营工作,除了开发自有风场,还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国电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电力投资集团、三峡集团等央企深入合作,在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地投资建设风电场20余个,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风电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决定了风场运维服务的重要性。太重集团高度重视风场运维服务,推行“制造+服务”一站式运营模式,积极整合和优化配置风电后市场各项要素,加快推动服务链融通发展。拓展“资源开发、海陆一体、设计制造、服务运营”的新型商业模式,吸纳行业领军的专业化公司,对我省风电项目进行统一服务、运维,拓展风电装备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主动引领产业链集群发展,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需要不断用行动践行。与大同市人民政府签署的《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就大同风资源开发、风电装备投资设立的太重(大同)新能源产业有限公司,使太重集团深度参与了大同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引入变频器、叶片、储能等上游配套厂家实现本土配套,与下游电力企业合作开发风电项目,让集团在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上创新合作模式,搭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架构和内部运行机制;牵头组建风电装备产业联盟,进一步整合风电产业链条,统筹企业合作、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形成了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共谋发展、优势互补的风电装备产业体系。
方向清晰,措施有力。我省采取多项政策支持风电装备产业链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22年太重集团获得省级统筹资源指标105万千瓦,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指标项目落地,能带动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60亿元以上,可有效承载产业链发展。
省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动产业链招商引资全面起势。围绕主控系统及硬件研发、叶片、机舱罩、变频器等产业链断链环节,太重集团与上海、深圳、江苏等地多家企业对接产业投资落地,目前已与深圳企业成立研发碳基电容生产的合资公司,完成两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总投资8500万元,当前正与相关企业就叶片机舱、控制器、控制系统等对接合作,投资落地方案正稳步推进。
布局“国之重器”,破局技术难题,为塑造风电装备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不断谋势、蓄势、聚势,太重集团聚焦补齐壮大风电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志在当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产业链协同合作的组织者,与“链核”和“链上”兄弟企业一道,为风电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聚势赋能。
本报记者杜鹃 本报通讯员王培培